改性锰酸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改性锰酸锂
新材料 新能源 新生活
火狐直播:钠电池行业分析报告:钠电破晓成长可期
来源:火狐app下载 作者:火狐体育在线 更新于:2023-12-03 17:59:50 阅读: 63

  锂和钠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第一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钠离子电 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基本相同,同属于“摇椅式电池”。钠离子电池的构成 最重要的包含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集流体。充电时,Na+从正极脱出,经电解液穿过 隔膜嵌入负极,使正极处于高电势的贫钠态,负极处于低电势的富钠态。放电过程与之 相反,Na+从负极脱出,经由电解液穿过隔膜嵌入正极材料中,使正极恢复到富钠态。

  和锂离子电池类似,按照制造工艺,钠离子电池大致上可以分为圆柱、软包、方形、刀片 形电池几大类。其主要差别大多数表现在电池的内部装配结构及封装形式上。根据钠离子 电池的技术特点,钠离子电池将首先从各类低速电动车应用切入市场,并随着产业的进 一步发展,逐步切入到各类储能应用场景,如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存储、数据中心、5G 通信基 站、家庭和电网规模储能等领域。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几乎同时开展研究,但是受当时 研究广泛的石墨负极材料储钠能力的限制,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一度处于缓慢和停滞状态。 直到 2000 年加拿大的 Dahn 等发现高容量的硬碳可作为储钠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重 回研究者的视线,但当时产业界的关注重点集中于锂离子电池。

  2010 年以来,由于锂资源供给的稀缺态势日益凸显,钠离子电池受到了国内外学术 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更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目前,钠离子电池已逐步 开始了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应用的阶段,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包括英国 FARADION 公 司,美国 Natron Energy 公司,法国 Tiamat,日本岸田化学、丰田、松下、三菱化学, 以及我国的中科海钠、宁德时代、钠创新能源等公司,正在进行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相 关布局,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8 年 6 月,国内首家钠离子电池企业中科海钠推出了全球首辆钠离子电池(72V, 80Ah)驱动的低速电动车,并于 2019 年 3 月发布了世界首座 30kW/100kWh 钠离子电 池储能电站,2021 年 6 月推出 1MWh 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并在山西太原投运。国 内在钠离子电池产品研发制造、标准制定以及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钠离子电池即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相关工作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钠离子电池主要生产制备技术已基本成熟,处于量产的前夜。和锂离子电池相似, 制备钠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最重要的包含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和 关键辅材(极耳、集流体、粘结剂、导电剂、外壳组件等)。正极材料方面,目前投入研 究比较多的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蓝(白)等,其中层状氧化物正极材 料的理论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最高,有望率先商用;负极材料方面,现阶段技术路线以硬碳为主, 软碳为辅;电解液方面,以六氟磷酸钠电解质为主;集流体方面,低成本铝箔替代铜箔 正在不断推进中;隔膜材料可沿用锂电池隔膜体系。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主要有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型、普鲁士蓝(白)类、 隧道氧化物类等,其中层状氧化物路线有望率先商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结构类似于 锂电池的三元材料,成品电池理论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于聚阴离子型材料,但依然存在结构相变 复杂和循环寿命短等问题,提升层状正极材料的综合性能仍是目前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研 究方向。聚阴离子类化合物结构类似于磷酸铁锂,具有开放的骨架结构和优异的倍率性 能,但这类材料的电子电导较差,成品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偏低,往往需要对其进行碳包覆改性, 且目前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高。普鲁士蓝类材料因为具有稳定的三维骨架结构而具有较好的结构 稳定性和倍率性能,生产成本也较低,然而依然存在结晶水难以去除、过渡金属易溶解、 循环寿命低等问题。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通过固相反应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喷雾干燥法等多 种方法来制备,其中以固相反应法最为常用。固相反应法也属于多组分固相固相烧结法, 即在多组分固相烧结过程中通过离子扩散过程形成固溶体或者新的的化合物,具有工艺 简单和成本低廉等优势,适用性较强。

  现阶段钠离子电池厂商在正极材料方面的布局以层状氧化物体系为主,产业化进程 明显加快,包括中科海钠、宁德时代、钠创新能源、多氟多、蜂巢能源等。同时普鲁士 蓝(白)和聚阴离子型两种路线随着各大厂商的持续推进,低能量密度等问题也有望逐 步改善,成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更多选择。参考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迭代历程,不同 的正极技术路线有望长期存在,相互竞争,由于各自能量密度、成本的不同,各种技术 路线有望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得到充分的应用。

  具有无定形碳负极材料(包括硬碳和软碳)因资源丰富、结构多样、综合性能优异,被 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负极的成功开发推动了锂离子电池的 商业化进程。然而,由于热力学原因,钠离子难以嵌入石墨间隙,不容易与碳形成稳定 的插层化合物,因此石墨负极在碳酸酯电解液中几乎不具备储钠能力。目前已经报道的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基、钛基、有机类和合金类负极材料等,目前商业化进 展最快的为无定型碳基复合材料。

  软硬碳结合开发低成本、高性能负极材料是重要发展方向。无定形碳包括硬碳与软 碳,软碳通过高温石墨化可以生成人造石墨,而硬碳难以石墨化。硬碳相比软碳能量密 度和首效性能表现更好,而软碳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以往的无定形碳在所有负极材料 中占比约为 4%。硬碳材料普遍展现出良好的储钠性能,但其前驱体一般为生物质或者 人工合成树脂,成本比较高,且产碳率较低,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优势。中间相沥青 (来自石油工业的废渣)可作为软碳前躯体,其成本较低,制备出的软碳具有更有序的 结构,更少的缺陷和更短的层间距,但其比容量往往低于硬碳。鉴于硬碳和软碳各自的 优势,将二者结合可为开发低成本和高性能的碳基负极材料提供良好的策略。

  现阶段钠电负极厂商技术路线以硬碳为主、软碳为辅。采用硬碳路线的主要负极厂 商较多,包括日本可乐丽、佰思格、贝特瑞、多氟多、圣泉集团、元力股份等,采用软 碳路线的相对较少,主要有华钠芯能、汉行科技等。产能规模方面,部分厂商已建成千 吨级产线,万吨级产线还在建设中。

  与锂电池不同,钠离子电池可选用成本更低的铝箔代替铜箔作为集流体。在常见的 集流体材料中,金银铜铝的单位体积相对电导率最高,但金和银属于贵金属,使用成本 明显偏高;在锂电池中,由于锂离子 Li+可以和铝箔反应从而腐蚀电池负极,而钠离子电 池则不受此问题影响,且达到相同电导率时铝箔的成本约为铜箔的一半。参与布局钠离 子电池用铝箔材料的厂商有鼎盛新材、东阳光、万顺新材、南山铝业等。

  在电解液材料方面,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成分基本相似。类似于锂电 池的电解质材料主要为六氟磷酸锂,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质主要为六氟磷酸钠。溶剂 为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共用,一般采用 EC、DMC、EMC、DEC 和 PC 等溶剂组成 二元或多元混合溶剂体系,此外再加上特定的功能性添加剂。由于 Na+相比于 Li+具有较 小的 Stokes 半径和去溶剂化能,因此理论上采用低盐浓度的电解液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动 力学性能。经实验测算,相同浓度的电解液溶质,钠电池中导电率比锂电池高出 20%。 现阶段布局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厂商有多氟多、天赐材料、新宙邦、永太科技等。

  钠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可沿用锂离子电池隔膜体系。在锂电池中所选用的隔膜体系通 常是聚烯烃类的聚合物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 PP-PE-PP 复合膜;另 外玻璃纤维隔膜(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无机氧化物)也是实验室里使用较多 的隔膜。玻璃纤维隔膜一般采用拉丝法制备,而聚烯烃材料一般采用相分离法或者延伸 法制备。二者的共性是机械强度、电绝缘性好且具备丰富的孔道。锂离子电池所用的隔 膜材料基本都可移植至钠离子电池体系。

  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可参照锂离子电池,其生产线和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基本类似, 不同的地方在于钠离子电池可采用铝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因此正负极可采用相同的铝极 耳,相关工序(如极耳焊接工序)可以更加简化。

  钠离子电池的制造工序可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端电极制造工序,包括 电极浆料制备、电极涂布、辊压、极片分切等;第二部分是中端电芯装配工序,包括电 芯的叠片或卷绕、电芯装配、注液封口等,涉及设备为卷绕机、叠片机和注液机;第三 部分是电池组装配工序,包括化成分容、模组装配、电池组装配及测试等。

  现阶段布局钠离子电池生产和制造的企业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锂电池厂商切入钠 离子电池,如宁德时代、鹏辉能源等,另一类是从“0”到“1”参与钠离子电池产业布 局的创新型企业,如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传艺科技等。

  在钠离子电池商业化的进程中,由于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生产工艺相 似,现有的锂电龙头企业有望保持长期优势;另外一些和科研院所合作,拥有技术优势 的创新型企业有望在钠离子电池的市场化浪潮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钠离子电池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型电池技术之一。2021 年 4 月,国家发 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将钠离子电池列 入其中。2022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方案》中 明确提出要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要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 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2022 年 7 月,在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 印发 2022 年第二批行业标准修订和外文版项目计划的通知》中,我国首批钠离子电池 行业标准《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2022-1103T-SJ)和《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2022- 1102T-SJ)计划正式下达。

  当前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类电子、新能源汽车、电网储能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但仅 靠锂离子电池并不能全面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受锂资源储量(仅为 17ppm)和分布不均 (70%位于南美洲)的限制(特别是我国 8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锂离子电池难以同 时支撑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两大产业的发展。钠元素在地壳中储量约为 23000ppm,为 锂元素的一千多倍,且分布较为均匀,不受资源的限制。

  除了锂资源的问题,锂离子电池中的常用的其他元素,如钴、镍在地壳中的储量也 比较低,相比之下,钠离子电池中常用的元素,如铁、锰、铝(正负极集流体)在地壳 中的储量相对较高。这些特点有助于降低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同时其规模化生产不 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有利于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电池组由多个电芯经过串并联组成,其在组装过程中会产生设备、软件等使用成本, 一般较为固定,而电芯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和锂离子电池一样,钠离子电池也是由正极 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主材与集流体、粘结剂、导电剂、极耳和外壳组件 等多种关键辅材组成的。

  从电池成本上来看,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差距最大的组件为正极材料、 和集流体。由于不使用价格较高的金属锂和使用低成本的铝箔作为集流体材料,钠离子 电池物料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正极材料方面,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主要为碳酸钠, 成本明显低于碳酸锂(截止 2023 年 6 月 16 日,碳酸钠的价格为 2241.67 元/吨,而碳 酸锂的价格为 30 万元/吨)。集流体材料方面,根据同花顺 iFIND 的数据,近两年铜价维 持在铝价格的 3-4 倍,钠离子电池采用铝箔作为集流体材料后,达到同样的导电效果所 需成本有望达到铜箔的 1/3。

  对于不同体系的钠离子电池,其生产工艺基本一致,同样规格或者容量的电芯成本 差异主要来自电池原材料体系以及原辅材料用量的不同。根据中科院物理所胡勇胜团队 在《钠离子电池科学与技术》中的测算,现阶段正极材料的预计成本可达到 26.4~42.4 元/kg;国内市场大多数无定型碳负极材料的成本为 8~20 万元/吨,煤基无定型碳材料可 到达 1.5 万元/吨以下;由于原材料成本更低,规模化生产后的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可显著 低于锂离子电池(目前国产锂电池电解液的主流成本为 3~5 万元/吨);隔膜材料沿用锂 电池隔膜体系,主流湿法隔膜成本为 1.8~2.1 元/m2,干法双拉隔膜成本为 0.8~1.2 元 /m2。根据 BatPaC 电池性能和成本模型,现有规模和技术水平下,三种体系(正极材料 分别为铜铁锰层状氧化物、普鲁士白类、镍铁锰层状氧化物)的钠离子电池理论 BOM 成 本分别为 0.26 元/Wh、0.26 元/Wh、0.31 元/Wh。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后续成本有望降至铅酸电池水平。参照锂离子电 池产业化的过程,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产业化初期、发展期和爆发 期。产业化初期,钠离子电池在低速电动车和储能领域取得部分示范应用,通过材料和 电池技术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并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完善,钠离子电池的总成本逐步下 降至 0.5-0.7 元/Wh。在发展期,随着低速电动车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钠离子电池规 模化效应逐渐显现,产品技术趋于成熟,总成本降至 0.3~0.5 元/Wh。通过新技术的使用 和应用领域的拓宽,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优势更加凸显,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总成本有望降至 0.3 元/Wh 以下。目前主流的 12V 10Ah 铅酸电池成本约为 0.4 元/Wh,由于铅 酸电池经过长期的发展,成本下降空间极其有限。经综合折算,钠离子电池单位比能量 下的成本未来将接近铅酸电池的水平,甚至会更低。

  钠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于铅酸电池,未来将首先取代铅酸电池并逐步实现各类低速 电动车和储能领域的无铅化。铅酸电池作为一种成熟的电池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能 量密度、使用寿命等各方面提升空间已非常有限,而且由于铅酸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铅, 近年来面临着严格的环保压力。相比于铅酸电池,同等容量的钠离子电池体积更小,循 环寿命更长,能量密度是铅酸电池的三倍以上,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进一步 完善,总成本有望降至铅酸电池水平,钠离子电池对铅酸电池的替代已成重要发展趋势。

  钠离子电池在安全性和成本方面占优,有望成为锂电池体系的重要补充。性能方面, 近年来部分厂商发布的钠离子电池最高能量密度已接近锂电池水平,以宁德时代为例, 2021 年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 160Wh。安全性方面,钠离子电池内 阻高,短路时发热量小于锂电池,也不会出现锂支晶等问题,安全性方面显著高于锂离 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低于锂离子电池,但是 低温性能和耐过放电方面要优于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工作电压、循环寿命、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各方面要显著高于铅酸电池。

  基于以上特点,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将钠离子电池率先替代铅酸电池的市场份额, 实现低速电动车和储能领域的无铅化,并有望在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对成本敏感、 对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成为锂电池体系的重要补充。

  据研究机构 EVTank 预测,2023 年年底,全行业将形成 13.5GWh 的钠离子电池专 用量产线 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或将达 347GWh。照此推算,2024年至 2030 年期间,钠电池出货量复合增长将达到 58.1%。

  钠离子电池在低速电动车领域前景广阔。低速电动车一般是指速度低于 70km/h 的 纯电动车,主要涵盖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四轮低速电动车等。2023 年 2 月,中科 海钠与江淮新能源集团合作,在 A00 级短途车“思皓 EX10 花仙子”上首次实现了钠离 子电池在样车上的装车,续航里程252km,电池容量为25kWh,电芯能量密度140Wh/kg, 系统能量密度 120Wh/kg,支持 3C 到 4C 的快充。宁德时代宣布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将 首装奇瑞新能源品牌 iCAR 的首款汽车,预计 2023 年第四季度上市,将采用钠离子和 锂离子电池混装方案,电池品牌名为“ENER-Q”,但真正上车时间和具体搭载车型尚未 公布。

  根据 GGII 的数据,现阶段两轮电动车使用的电池技术中,铅酸电池仍然占据主导 地位,占据了约 70%的市场份额。在新国标政策、绿色环保等因素推动下,两轮车中锂 电的份额有望上升,但在锂电成本、安全技术门槛高于铅酸电池的背景下,两轮电动车 的锂电化进程较为缓慢。相比于其他高端电动车车型,两轮电动车结构简单、对电池性 能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成本较为敏感。而钠离子电池各方面性能超过铅酸电池,规模 化生产后成本将接近铅酸电池的水平,在两轮电动车领域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基于近 5 年的两轮电动车销量数据,假设到 2025 年国内两轮电动车销量达到 5000 万辆,每辆 两轮电动车带电量为 1.3kWh,钠离子电池在两轮电动车的渗透率为 20%,则两轮电动 车领域对钠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13GWh。

  A0 级和 A00 级电动汽车是钠离子电池有望应用的另一重要领域。A00 级和 A0 级 小微车型对价格更敏感,对电池性能要求不高,具有价格优势的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此类 车型中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份额。在部分高端电动车降价的背景下,A00 级电动 车增幅变缓,但市场仍不容小觑,A00 级电动车所承载的功能和场景是主流电动汽车所 不具备的,特有的便捷的代步功能是该车型发展的最大优势。假设到 2025 年 A00 级和 A0 级电动汽车的年销量达到 300 万辆,平均单车带电量为 25kWh,钠离子电池的市场 渗透率达到5%,则A0级和A00级电动汽车对钠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有望达到3.75GWh。

  当前新能源发电行业弃风、弃光问题严重。近年来,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潮 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其产生的电能会受到自然 条件的限制,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等特点。根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 的数据,2023 年 4 月份风电利用率为 96.1%,光伏发电利用率为 97.9%。弃风最严重 的地区是蒙东,其 4 月份风电利用率仅为 85.9%,弃光最严重的地区是西藏,其 1-4 月 份光伏发电利用率仅为 75.0%。 需求叠加政策驱动,新型储能市场广阔。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新能源消纳和保障电力系统平稳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政府部门相继出 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等文件,鼓励支持 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在内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 CNESA 统 计,2022 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规模达到 6.9GW,同比增长 187.5%;新型储能累计装机 规模达到 12.7GW,同比增长 121.7%。

  在所有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结构最为相似,但成本较低, 有望成为锂电池体系的重要补充。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从 2022 年新增装机技术占比 来看,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比达 94.2%,仍处于主导地位。目前进入储能应用的二次 电池技术主要有铅酸电池、高温钠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然而上述电池 技术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铅酸电池能量密度偏低(30~50Wh/kg),而且存在环保压力; 高温钠电池需要在高温下运行(300~350℃),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全钒液流电池初始投 资成本偏高,且储能模块占用体积较大;锂离子电池受锂资源的限制难以同时支撑电动 汽车和规模储能的发展。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工作原理和相似电池构件的钠离子电池, 因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和综合性能等优势,有望在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成为 锂电池体系的重要补充。

  钠离子电池基本满足储能的使用需求,已有商业化的示范应用。储能对钠离子电池 的要求体现在成本和循环寿命两方面。以一套 30kW/(100kWh)的储能系统为例,假设五 年收回成本,运行五年峰谷套利 89352 元,则储能系统的成本应小于 0.9 元/Wh,按单体 电池在系统成本 60%算,单体钠电池成本应小于 0.54 元/Wh。假设系统一共运行十年, 则电芯的循环寿命应达到 3650 周。根据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等公开的钠离子电池性 能参数,现阶段电芯循环寿命均可达 4500 周以上,初步满足电化学储能系统运行十年 以上的要求。

  2021 年 7 月,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 2025 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 30GW 以上。而根据 2022 年 11 月中国电力企 业联合会《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的数据,到 2025 年,国内各省规划的新 型储能装机规模合计超过 60GW。乐观场景下,假设国内各省规划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都能顺利实现,2025 年钠离子电池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市场渗透率为 10%,平均储能时 长为 3h,则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装机规模有望达到 6GW/18GWh。

  在储能、电动车领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 产业链相关技术已基本成熟,2023 年有望成为钠电池量产元年。 在产业化初期,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最新进展。一是技术迭代带来的电池性能 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提升。现阶段的所有技术路线中,层状 氧化物-硬碳体系的能量密度最高,有望率先商用;普鲁士蓝(白)和聚阴离子型两种路 线随着各大厂商的持续推进,低能量密度等问题也有望逐步改善,成为钠离子电池正极 材料的更多选择。二是规模化生产后带来电池成本的下降,其中包括电芯的物料成本和 制造成本。与较成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现阶段钠离子电池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未形成明显优势, 后期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各大厂商逐步放量,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降至铅酸电池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页脚广告位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平川经济开发区
电话:0943-6676190
传真:0943-6685208
邮编:730913
邮箱:dxenergy@www.longrunhuanbao.com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火狐直播_火狐app下载_火狐体育在线| 公安备案甘公网安备 62040302000008号 法律声明 火狐直播